如果你在咀嚼或張開口時牙骹成日經常發出「咔咔聲」,千萬不要以為可能只是咬合不正而習以為常,小心你已患上「顳顎關節症候群」(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 (簡稱TMD,也有人會簡單稱呼該部位TMJ)。
在過去很多年這個病症都被人忽視,不是因為很少人患上這個病,而是因為很多人感到莫名其妙的頭痛、耳痛、頸痛、牙痛後不知道應尋找哪一個專科的醫生斷症,結果久久未能找到病因,延誤治療,嚴重影響個人情緒。前幾年歌手藍奕邦就寫了一篇文章,分享他患上TMD後被誤診為頸椎病、頸椎移位、神經發炎、甚至是抑鬱症!
什麼是TMD?
TMD主要是指牙骹咬合不正或功能異常,並可能為患者帶來疼痛,影響日常進食和生活。
其實面對長期牙骹或附近區域疼痛實在無需絕望,只要及早向專業牙醫求診確定病因,往往天無絕人之路。現今醫學進步,其實患者是有多項治療選擇,在合適情況下甚至可透過微創手術等方法,改善關節功能,消除痛楚,重拾正常生活。
你有否患上TMD?
如果你懷疑自己已患上TMD,可以看看有沒有出現下列兩個或以上症狀。如果有的話,建議你盡早向專業牙醫求診,通過臨床診斷確定是否真的患上TMD。
1. 牙骹開合發出響聲
TMD最為人所知的病徵就是牙骹活動時發出咔嗒聲或砰啪聲,尤其在當打呵欠或張大嘴巴時最常發生。在咬合或咀嚼時也可能會發出這種聲響,而且音量尤其明顯,有部分病人會覺得對社交生活造成嚴重困擾。
2. 牙骹疼痛
牙骹問題就好像一般關節問題一樣,可伴隨一定程度的疼痛。疼痛感可能伴隨牙骹的咔嗒聲或砰啪聲出現,或者在咬合和咀嚼時產生痛楚,嚴重的話甚至令病人未能以正常幅度張大嘴巴。
那麼什麼是正常幅度呢?一般來說,如果張開口的高度未能容納四隻手指就代表低於正常幅度。
3. 牙骹有卡住/僵硬的感覺
病人在進食或活動下巴時,牙骹關節可能會出現一種奇怪的磨擦感覺,令他不能繼續張大嘴巴,進食時會有諸多不便。
亦有部份病人發覺想大笑或打呵欠時張不開口,牙骹僵硬或感覺被鎖住令其活動受限。這些都是牙骹出現問題的明確表徵。
4. 頭痛或耳痛或臉痛
當病人患上TMD時,周邊神經組織會被牙骹移位的部份壓住,可能會產生從牙骹關節周圍放射出來的擴散性疼痛。
經常有許多病人表示有耳痛情況。基於頭部和面部不同結構互相交錯連接,患者感到頭痛、太陽穴疼痛或面部大面積頭痛也很常見。
正正是因為痛楚範圍比較大,所以很多時病人都會先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單純以服食止痛藥方式舒緩痛楚,結果未能徹底杜除病根。
為什麼無端端會患上TMD?
顳下頜關節是下巴和頭顱間相連的關節,骨和骨之間的纖維軟墊(關節盤)可以確保關節活動時的動作保持順暢。如果顳下頜關節內的關節盤受磨損或移位,就可能壓住神經線等組織,引致顳下頜關節疼痛的問題。
很多時誘發這個疾病的原因不明。然而,根據相關醫學文獻的記載,可能增加致病的風險因素包括:
- 關節軟骨因關節炎損壞
- 關節因撞擊或其他衝擊而受損
- 下巴、關節或頭部和頸部肌肉受傷,如重擊或揮鞭式頸部創傷
- 夜間磨牙或經常咬緊牙關,為牙骹帶來巨大壓力
如果不幸患上TMD該怎麼辦?
除了可以進行牙骹手術徹底解決問題,另外還有其他相對保守的治療方案,當中包括:
1. 藥物
如果問題源於牙骹附近的肌肉問題,就可能要用到肌肉鬆弛劑或低劑量的非類固醇抗炎藥使牙骹放鬆,幫助減輕或控制疼痛。如有需要,牙醫會處方更高劑量的抗炎藥去治療疼痛和腫脹。
如果病人因面對壓力通常磨牙,醫生就可能需要處方抗焦慮藥物幫助病人緩解壓力,改善磨牙或過分咬緊牙關的問題。
2. 防止磨牙器
有磨牙習慣的病人配戴防止磨牙器後可以令其上下牙齒之間增加緩衝區域,有助減輕牙關咬緊或磨牙的負面影響,同時幫助矯正牙齒至更正確的位置。
3. 修復缺失牙齒
缺失口腔後方的牙齒也會令咬合力過度集中在關節而引致勞損等問題。修補缺失牙齒可幫助平衡牙齒的咬合面或糾正咬合問題。假牙可替代缺失的牙齒,從後方支持關節,讓咬合更加穩定。
4. 物理治療
病人可以在專業指導下使用溫敷袋進行具針對性的運動練習,加強下巴肌肉的強度。此外,超聲波、熱力和冰凍治療也可有助患處消炎。
5. 微創療法
部份口腔頜面科醫生會以微創療法改善病人下頜關節的功能,如通過關節穿刺術把關節內的碎屑和炎性物質排出,之後再注入透明質酸等藥物緩解牙骹相關的疼痛。
牙科治療可以幫助改善牙骹不適症狀和解決牙骹關節的疼痛,及早尋求專業牙醫診治是重拾牙骹健康的重要一環。如有任何症狀,建議預約你信任的家庭牙醫進行臨床檢查和診斷,並討論合適的治療方案。
提提你 - 你有權按自身需要選擇不同的牙科醫生,建議你參閱已上載於香港牙醫管理委員會的官方網頁上的註冊牙醫名單作出最符合你個人需要的選擇。以上內容旨在向你簡單介紹相關牙科程序的性質及影響,讓你在選擇牙醫及相關治療方法的時候能夠作出知情的決定。所有治療方法均有利有弊,關鍵是你必須對不同治療方法及程序有基本認識及了解相關風險。同時,以上內容不代表任何牙醫或牙科機構的專業意見或觀點,為你的健康著想,請向你的家庭牙醫尋求正式醫療意見。